一、新食品原料解读材料
(一)樱花多酚
樱花多酚是以蔷薇科李属植物日本晚樱(Prunusserrulata var.lannesiana (Carrière)Makino)的花为原料,经乙醇提取、过滤、浓缩、干燥、粉碎等工艺制成。日本晚樱原产于日本,在当地具有一定的食用历史,目前在我国华北和华南等地区广泛种植。樱花多酚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多酚类物质(其中总多酚含量≥12g/100g),且含有维生素、粗多糖等物质,其推荐食用量≤350毫克/天(以总多酚含量12g/100g计,超过该含量的按照实际含量折算)。当摄入添加含其他多酚类物质的原料时,应该注意每日摄入总量。鉴于樱花多酚在婴幼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人群中的食用安全性资料不足,从风险预防原则考虑,上述人群不宜食用。该原料的食品安全指标按照公告规定执行。
(二)黑麦花粉
黑麦花粉是以禾本科黑麦属植物黑麦(Secale Cereale L.)的花粉为原料,经采收、干燥、粉碎、过筛等工艺制成。黑麦原产于中亚及地中海等地区,在欧洲被广泛种植。黑麦花粉主要成分为碳水化合物(以膳食纤维为主),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其推荐食用量为≤1.5克/天。国家卫生健康委2023年第3号公告已经批准黑麦花粉为新食品原料。基于行业发展需求和新数据论证,现将原公告中膳食纤维的含量要求修订为≥30g/100g并重新公告。鉴于黑麦花粉在婴幼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人群中的食用安全性资料不足,从风险预防原则考虑,上述人群不宜食用,且花粉过敏者也不宜食用。该原料的食品安全指标按照公告规定执行。在日本和韩国,花粉作为一种食物类别,不限定其基源植物,黑麦花粉可作为食品食用。在美国,黑麦花粉可作为食品原料进行销售。
二、食品添加剂新品种解读材料
(一)过氧化物酶
本次公告的过氧化物酶来源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作为食品工业用酶制剂新品种,主要用于催化反应底物的氧化,如在乳酪乳清的脱色工艺中使用。经安全性评估,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规定的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使用原则,可安全用于食品生产加工过程,其质量规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食品工业用酶制剂》(GB 1886.174)。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加拿大卫生部等允许其作为食品工业用酶制剂使用。
(二)木聚糖酶
木聚糖酶作为食品工业用酶制剂已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本次公告的木聚糖酶是新生产菌来源的食品工业用酶制剂新品种,主要用于催化木聚糖的水解,如在面包加工工艺中使用。经安全性评估,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规定的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使用原则,该酶可安全用于食品生产加工,其质量规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食品工业用酶制剂》(GB 1886.174)。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法国食品安全局、丹麦兽医和食品局等允许木聚糖酶作为食品工业用酶制剂使用。
(三)氧化镁
氧化镁作为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已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本次公告扩大氧化镁使用范围,作为固化剂用于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仅限柑橘类)(食品类别04.01.01.02),固化柑橘果皮中的果胶,提高果胶凝胶强度。经安全性评估,氧化镁可以安全用于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仅限柑橘类)(食品类别04.01.01.02),其质量规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氧化镁》(GB 1886.216)。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评估,对氧化镁的每日允许摄入量“不作具体规定”,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欧盟委员会允许其作为固化剂用于食品。
(四)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作为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已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作为脱硫剂、脱色剂、去碘剂用于淀粉糖和淀粉加工、油脂加工、海藻加工等生产工艺。本次公告扩大过氧化氢使用范围,作为脱硫剂用于酵母衍生制品加工工艺,发挥脱硫作用。经安全性评估,过氧化氢在酵母衍生制品加工工艺中可以安全使用,其质量规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过氧化氢》(GB 22216)。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评估,对过氧化氢的每日允许摄入量“不作具体规定”,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欧盟委员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食品标准局等允许其作为脱硫剂用于食品。
(五)2’-岩藻糖基乳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