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搜索:
吴敬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成败在“十二五”
时间:2011-12-08 16:48:14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最近,似乎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十二五”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新起点和新格局。我认为新格局的特点是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转变,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能不能在今后稳定地发展,就取决于再平衡进程的状况。
  全球经济:脆弱的均衡
  为了说明我这个提法,需要对平衡、均衡、非平衡、失衡和再平衡作出’更加具体的界定。在我看来,在前一个阶段,全球经济的基本特点,就是两类失衡的经济。
  这两类经济,一类像中国,其内部失衡主要表现就是高储蓄率、低消费率。中国目前的储蓄率达到了50%。另一类经济,其内部失衡的表现则是低储蓄率、高消费率,美国在危机爆发以前,储蓄率已经降到零,甚至是负数。
  这两种失衡的经济本来都是无法持续的。但是这两种经济之间通过贸易的往来,通过外汇收支,通过经常账户的赤字和结余,通过资本账户的流出和流入,达到了全球经济的平衡。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种平衡是非常脆弱的。中国的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均由此产生。因为我们为了保持这种平衡,我们的货币政策就变成被动大量增发货币,于是就造成了流动性泛滥,造成了资产泡沫的膨胀,最终引起通货膨胀威胁的加大。具体表现为内需不足,最终需求不足;比如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提高过慢,收入差距拉大;比如在各国之间贸易摩擦的加剧,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得非常被动等等。
  这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也由此产生。所以,要真正实现经济复苏,走出这次全球的金融危机,那么就要解决一个再平衡的问题。各个国家要实现自己内部经济的再平衡,进而达到全球经济的再平衡。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包括中国经济出现了某些复苏的迹象,但这种经济复苏主要是政府的刺激政策促成的,这些短期政策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仅仅依靠这样的短期政策,是不可能真正走出危机的。
  内部失衡仍在恶化
  温家宝总理在达沃斯会议上讲到,我们今后要把主要注意力从短期的经济增长转向解决长期增长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理解,这所谓解决长期增长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要解决我们内部失衡的问题。我们就需要分析造成内部失衡的原因是什么。
  所谓经济增长模式,核心问题就是四种生产要素: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和人力资本(专业人员的劳动或者叫做知识和技能),这四种要素各自在增长中的贡献有多大,结构是怎么样的。
  我们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一直采取了一种依靠投资支持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这种增长方式造成的结果就会造成收入分配中资本所有者的收入份额不断提高。当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后,有一个新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就是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所以在收入的结构上就出现了资本和自然资源所有者收入份额不断提高,而劳动和专业劳动(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收入份额不断降低。
  收入水平越高的人,或者资本收入、自然资源所有者的收入主要是政府的收入和最富裕人群的收入份额提高。而政府和富裕人群的储蓄倾向是高的,消费倾向则是低的。劳动者和专业劳动者的收入份额降低,专业劳动者和普通劳动者的消费倾向是高的,储蓄倾向则是比较低的,这样就造成了整个经济的内部失衡,储蓄率变得越来越高。
  由于内部存在需求短缺、内需短缺的现象,就要找另外一个出口,就是进出口,或者说“出超”,用“出超”来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这样就造成了困扰我们多年来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如果说不能改变这种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方式,我们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要从危机中走出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投资,特别是政府的投资。这样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版权所有:中国饮料工业协会
Copyright2000-2004 chinabeverag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10-8446 4668 传真:010-8446 4236 E-mail:zyx@chinabeverage.org
地址:北京朝阳区东三环北路丙2号天元港中心B座1701/1702室 邮编:1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