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2012中国茶与咖啡饮料研讨会上,与以往行业发展分析不同的是,所有与会代表都非常关注全国饮料发展是否进入了调整期,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理事长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今年一季度全国饮料总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2.92%,今年四月份的增长更低至9.27%。当先后分析出这两个数据时,就好像头上被泼了一盆凉水。为什么增速聚降?是调整吗?这种调整会给全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影响期会有多长?导致调整的原因是否可逆? 全国饮料经历了30年的快速增长,年均增速为20%以上,我们从规划”十一五”时就把五年的年均发展速度确定在了14%,结果大大出于我们的预料,”十一五”期间的年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2010年,全国饮料以23%的年增长率实现了总产量吨位过亿,收关”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对产量的年均增速仍旧低位预测为12~15%,但我们依然希望事实超于预期。借鉴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保持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后,调整是必然的。 饮料增速的下降,同时受累于国民经济增速的下降。2011年GDP增速为9.2,社科院对2012年增速的预期为8.9,最近社科院再次下调为8.7。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下滑,饮料产量增速一度下调;2011年6月的塑化剂风波导致下半年饮料增速下滑。这两次下调除了外在的原因外,行业发展缺乏内在活力和阶段性产能过剩也是重要原因。2011年,除冰糖雪梨果汁饮料外,全行业鲜见成功的新品上市。 赵亚利理事长的报告还从“王老吉”事件分析了饮料行业的竞争态势。最近,王老吉的官司落下帷幕,媒体的部份评论已从双方的对错转向了官司后的判断。凉茶工业化在中国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如果要成为百年老店,没有强大的紧追不舍的竞争是难以实现的。就像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双方都要时刻保持你追我赶状态,而同时又都挣得盆满钵满。一个王老吉变身为王老吉+加多宝,这对中国的凉茶饮料发展也可能会转化为好事,与其它已有品牌形成多品牌竞争格局,有利于保持高度的竞争力和活力。 2008年以来,当全球经济下行时,我国饮料企业借机低成本扩张,由此带来阶段性产能过剩。2011年饮料行业特别是大企业的利润率大度下滑,这其中的原因除了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产能过剩又缺乏新产品,竞争的手段依然主要是价格竞争。 发展是硬道理,竞争是法宝。茶饮料和咖啡饮料的竞争可以通过中西文化的交融,可以增加与消费者的沟通方式和渠道,激发新的消费欲望和群体;雀巢、星巴克、后谷等国内外企业在普洱的竞争,可以充分挖掘地方的发展潜力;茶叶和咖啡的竞争可以促进农民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单产、提高收入;种植区域环境的竞争,可以让有环境优势的低污染茶叶、咖啡卖出更好的价钱。 赵亚利理事长在谈到新产品开发时,特别强调了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农残、真实性的三大关注焦点。过去的一年,缺乏新产品、缺乏差异化产品、缺乏高价值产品,显示饮料行业活力不足。茶饮料新意不足,纯茶饮料只是一个很小的配角,咖啡饮料对市场的冲击力偏弱。据资料介绍,在日本茶饮料新品的存活率仅为2%,所以开发新产品既要有数量又要有质量,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三大焦虑,复旦在校大学生自办食品安全网走红就很说明问题。 目前,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也非常敏感,常常有媒体报道某某产品中含有十几种添加剂,发出“牛奶也有添加剂”的感慨,但有些报道非常离谱。譬如,最近网传,一位老师在课堂演示用添加剂和水调制饮料,得出的结论是不加果汁可以制成果汁饮料、不加茶叶可以制成茶饮料。显然这个结论是错误的。我国已有的标准《茶饮料》《饮料通则》分别确定了茶饮料中的茶多酚和咖啡因含量,以及果汁饮料中的果汁含量。这些报道是在迎合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焦虑,科学合理的使用食品添加剂已成为食品科技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最近,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承接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